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人物专访】民族的楷模 政府的帮手—记清真寺教长赵德军/文:何立人

  • 有邰书院
楼主回复
  • 阅读:44959
  • 回复:2
  • 发表于:2018/7/29 2:16:3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民族的楷模  政府的帮手

记咸阳市人大代表清真寺教长赵德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武功县各民主党派、宗教届仁人志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发扬爱国爱教爱家乡的光荣传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清真寺教长赵德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自上任以来,遵守国家宪法和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当地一千多名穆斯林族胞,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回汉人民的桥梁”;被党和政府誉为“民族的楷模,政府的帮手”。




光荣的使命

       赵德军出生在河南省许昌市一位贫苦的回族家庭里。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父亲送他到河南省著名的清真寺跟阿訇学习阿拉伯语基础知识。经过五年的培训,他被推荐到郑州市阿拉伯语学院学习。一九八九年毕业后,聘请到河南省登封市清真寺任教长。辖区共有穆斯林教民1000多人,经济收入较好。一九九六年,应咸阳市穆斯林伊斯兰教协会邀请,他毅然离开登封市清真寺,千里迢迢来到武功县道南清真寺,负责管理全县穆斯林民众的集会礼拜等事宜。

      武功县清真寺始建于1978年,党和人民政府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帮助当地伊斯兰教民发展经济,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在渭惠渠南岸建了一座面积200平方米的寺院。武功地处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回族群众除少数属公职人员外,多数分散在各乡镇从事饮食服务业和农业。前头几位教长面对当地回族群众居住分散、矛盾较多、外来流动人口复杂、生活条件差等原因,待了两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就走人了,寺内活动中止。赵德军上任后面对清真寺内蜘网杂草、屋漏房塌,赵德军心里凉了。荒凉破落衰败充满了心头。今后工作怎么展开?生活怎么解决?这是对他上任后的严峻考验。




      赵德军是带着穆斯林的重托来武功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当年说的“穷则思变,要变要革命”的话从小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摆脱困境,给当地人民造福。他领着自己的妻子,在群众的帮助下,整修寺院、清除杂草和灰尘,为穆斯林集会礼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穆斯林的神圣使命召唤下,他广泛走访辖区回民,了解情况,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九九七年,他们粉刷了寺院内外墙壁,活动大殿上铺上了地砖地毯,添置了伊斯兰教常用的架子家俱,安装了电话,为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创造了条件。后来在政府的协助支持下,他成立了寺管会,定期召开成员会议,教育回族同胞遵规守法,处理好与汉民的关系,做优秀公民。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赵德军认真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把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放在了宗教活动的首位。他认真组织教民学习执行国务院四十四条宗教事务条例,使广大教民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地记在心间。




      少数民族今天能在祖国大家庭里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与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血脉想通,骨肉相连。赵德军在清真寺伊斯兰教民履行宗教活动时,增加了一条史无前例的项目——活动前升国旗唱国歌。这爱国主义的情怀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大大激发了教民的爱国热情。近年来,教民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辖区内,穆斯林民众无一例违纪违法。

      在赵德军的主持下,武功县内回汉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从未发生过矛盾。一九九七年二月,他被选为武功县政协常委;一九九八年被选为咸阳市人大代表。




政府的帮手

      赵德军不仅为当地回族兄弟服务,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忘记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的神圣职责。他心里装的是当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友爱。

      武功县由于地理环境制约,空军军事基地限制了工业发展,境内除与空军基地配套的飞机修造厂外,没有任何厂矿企业,贫穷落后给人们套上了痛苦的精神枷锁。赵德军来到武功后看到教师、公务员发不上工资,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的流落他乡,丰收的小麦价格上不去,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心中十分着急,身为政协委员就要为人民想实事办实事。他想为当地引进清真寺方便面加工企业,利用小麦资源,劳务资源,为武功经济发展尽一份力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县委、县政府领导,领导听了他的建议,很快拍板定案,在有经济实力的国家劳模,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张泉林的资助下,武功县华丰清真方便面厂在优质小麦产区苏坊镇诞生了,既解决了本地区260多名青年的就业,又消化了当地大量的优质小麦,为群众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还为清真寺每年提供了活动经费4800元。二零零三年上半年上交国库利税40万元,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赵德军是回汉族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他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经常协助政府解决社会上发生的不安定问题。




      二零零一年四月,正值咸阳市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西安市穆斯林同胞兰波平从扶风县买回六头肉牛运回西安。车行至武功与兴平交界地段,被几名不法之徒拦截,给当事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坏的影响。兰波平一气之下,写好诉状,打印数份,到市人代会现场准备散发。正在开会的赵德军接到西安穆斯林传过来的信息后,及时找当事人停发了诉状,立即与武功县公安局刑警队联系,采取果断行动,惩治了坏人追回了六头牛,不但挽回了当事人的损失,而且维护了政府形象。

      为了表彰赵德军的民族精神,武功县委和县政府送他一面上书:“政府的帮手,民族的楷模”的奖旗。




高明的提案

      赵德军以宽阔的胸怀维护民族团结,关心当地的建设发展。他经常深入到回汉群众之中了解情况,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他担任政协委员年年有议案,件件都落实。

       在西部开发的进军号声中,他在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向西发展,向杨凌靠拢,依托科技城振兴武功经济的提案。这个提案引起了代表的强烈反响。它首次打破了历史上怕吞并,怕丢失地盘的地方宗派保护主义的陈腐观念,得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和所有代表的赞成和拥护。后来在工作实践中,政府领导主动与杨凌特区领导和专家教授接触,为开发武功做出贡献。

       二零零二年,在市人代会上,赵德军又一次提出了向东发展,向西安市靠拢,依托西安大城市,拉动咸阳市经济发展的盛唐雄风大理念,从而打破了老咸阳怕吞并,怕丢地盘,向西发展远离西安的“小地主”观念,又一次得到了代表的拥护,为咸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赵德军想的是人民大事,他的提案具有战略意义,是顺民心,得民意的。只要我们的每一位干部都为人民谋事业,干工作,我们的事业将无往不胜。




人民的公仆

      赵德军是穆斯林的一位普通的阿訇,但他却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关爱人,教育人,影响人。在武功县散居的回民同胞家中,都留下了赵德军的足迹。张家公婆吵架,李家孩子上学有困难,赵家夫妻闹离婚,王家老人有病逝世,事事都离不开他。只要谁家有事打个电话,捎个口信,他都按时赶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回民赵玉花年过八旬,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儿媳妇改嫁,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赵德军及时与民政部门联系,使老人享受了低保,按时领上了政府的救济金。每逢节日,赵德军还要登门看望老人,老人逢人便讲:“多亏赵阿訇的帮助,感谢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孤寡老人的关怀救助”。

      一九九八年我国湖南一带发生水灾,赵德军在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地与当地穆斯林同胞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今年我省渭南地区遭受特大洪灾,赵德军又代表穆斯林群众向救灾前线捐100箱方便面。自己私人还捐了一百七十元钱。

      赵德军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一九九八年四月的一天,他路过城东区转盘路时,发现一出租车司机把一名小学生挂倒在地,司机没有发现继续开车前行。赵德军紧追几步,拦住司机说明情况,及时把孩子送往县医院,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直到孩子清醒,家长赶来他才离开医院。

      暑假里,由于家长们忙于工作,学生在家无人照管,赵德军主动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清真寺学习功课,为他们辅导,讲解古兰经和做人哲理。




      渭惠渠南岸群众过桥有困难,他又向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反映情况,争取资金修建了便民桥。武功车站的铁路把县城与道南居民从中间隔开,群众上班、购物要绕道一公里才行。赵德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连续三年在人代会、政协会上提案,与政府和铁路部门协商联系,开通了南北便民隧洞,解决了群众出行困难。

      道南村原来叫河南巷子。这里居住着抗战时期从河南逃难来的群众。几十年来,他们人老几辈居住在这里。然而,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村中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排污臭水坑,一到雨天,臭水横流,苍蝇蚊子繁衍,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赵德军积极向县、市民委申请报告,从省民委申请来少数民族发展项目25万元,硬化了居民出行区路面,安装了照明路灯,修通了排污管道,把原来的偌大的臭水坑改成了居民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天清晨和傍晚,回汉群众聚积广场健身运动,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武功地区原有200多户500多人的伊斯兰民众。改革开放以来,县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从业。伊斯兰教民超过了千人。寺院原有8间200平方米的建筑远远适应不了当前的需要。教长赵德军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民委申请,争取来建设资金,新建了八间房屋,建立了穆斯林男女净身水房,阅览室,清真寺管委会办公室,政协委员履职办公室,穆斯林殡仪室,为广大群众活动提供了方便。




孝心的弥补

      赵德军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利益,满腔热情地为当地群众服务。他为了民族事业尽忠,却没有为父尽孝。

      一九九九年冬天,赵德军远在河南许昌的父亲病重,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去,想见他及全家人最后一面。当时正值穆斯林开斋节到来,教务事繁忙,无法抽身。忙完教务,又值政协开会。会后,正准备动身回去,家里电话已到,父亲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七日归真。他没有向穆斯林同胞声张,没有向人大政协同志打任何招呼,默默地流着眼泪乘上东去的列车。回到家中,他抱着父亲的遗体痛哭。

      赵德军也是有灵有感的人,他痛苦!他痛哭!父亲享年68岁。十几年来,他很少回家看望老人,生前未报养育恩,逝时未见最后面,他伤心极了,在父亲的遗体前哭的死去活来。后来在兄嫂的劝解下,他擦去眼泪,遵照穆斯林厚养薄葬的传统礼仪,以最简的方式安葬了父亲,又匆匆返回武功,开始了他神圣的工作。

      赵德军在武功清真寺工作了二十二个春秋。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民族宗教事业,奉献给了民族大团结,奉献给了武功的繁荣与发展。他也和我们所以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为了事业,他没有为父亲尽孝,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终生的遗憾。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忠孝节义的民族,为了弥补他心灵的缺憾,他多次把八十多岁的母亲从河南许昌接到武功,为母亲尽孝,让母亲安度晚年。

      这就是武功县清真寺教长赵德军的人生篇章。他身兼多职不忘使命,在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党和政府献计献策,用行动践行着“回汉民族一家亲,共筑武功小康梦”的理想。他连续五年被咸阳市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的事迹将永载民族大团结的光辉史册。

      作者简介:何立人,陕西武功人,退休教师
  • 游泳圈里的Man
  • 发表于:2019/3/28 23:44:29
  • 来自:广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民族的楷模 政府的帮手 许昌的骄傲


  • 阳光的味道
  • 发表于:2020/3/27 21:25:40
  • 来自:陕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