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绿野书院】当读《中国文脉》,传唱中华经典(文:马冬梅)

  • 有邰书院
楼主回复
  • 阅读:4098
  • 回复:0
  • 发表于:2018/6/6 19:16:3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当读《中国文脉》,传唱中华经典


 


        在宝鸡高中上学时我任学生会主席,宣传部长联系到时任宝鸡文联主席商子秦老师,请他来学校给文学社团的同学做文学创作报告,记得当时商老师主讲的是诗词美学,报告结束后,商老师临走前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诗歌,真善美的结晶”。可能是盲目崇拜的缘故,当时我喜欢上了诗歌,迷上了富有古典气息的文字,家里渐渐多了《诗经》《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古文观止》这样的书。后来才发现诗歌对我不感兴趣,我只是停留于形式而对其中的风骨意味理解不深,也就是说我对诗歌没那么有深度的情节,当然在诗歌创作上也没什么建树,反而倒是喜欢上了散文。后来参加工作,当老师的十六年间,早晨大把的黄金时间除备课、改作业外都给了阅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像灯塔般照亮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赓续文脉,振奋国脉,这一重任落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肩上,振兴中华文化的梦想必须靠国人无需提醒的文化担当来实现。横亘在青年人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间的是浩瀚无垠的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下的年轻人,其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沦丧、对精神价值追求的迷失、对中国精神的歪曲理解,靠什么来拯救他们的灵魂,他们缺少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经典传承,要他们在短时间内通读完中国古代文学是不可能的,读一本余秋雨教授的《中国文脉》总可以吧,它是余教授继《文化苦旅》之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以这部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的局限。扉页上那句“在梳理中国文脉时,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文脉之根在于魂脉,即人格之脉,精神之脉。”就是向我们发出的呐喊。




        这里的“人格之脉、精神之脉”也就是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以及对当代人的精神影响。《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通论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他对每个时代的文脉做了精细论述,组成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阅读《中国文脉》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的讲述徜徉在中国文明、中国文学的长河里。沿着中国文化、文学的长河漫步,遇到一些延续了中国文脉的高尚的人,正是这些人让中华文明的种子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更是这些人,让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和内涵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文脉做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文脉不断国脉就会永续;只要文脉蓬勃国脉就会强劲。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延续中国文脉者除了屈原、司马迁、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鲁迅、闻一多外还有白居易、李商隐、柳永、王安石、文天祥、陆游、辛弃疾、岳飞、胡适等。正是这些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熠熠文采,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生命”的含义、什么叫做“骨气”,什么是“气节”的内涵、什么叫做“爱国”。或许他们当时在政治上没什么惊人成绩,或许他们当时不讨人喜欢,甚至屡次被贬官,数次遭小人诬陷。但是以现代国人的思维来重新审查他们,他们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文采和生命气节永载史册。




        读完《中国文脉》给我的感受之一就是“文学的等级,与财富、官阶、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是由文学品位而定。之前我们之所以对读书无感,是因为只看封面而不看品位,只追求时尚而忽略经典,也就是说看的书品位不高;就像一部毫无演技的小鲜肉当主角、靠抠图PS设计剧情的烂片,看完之后大呼上当。但是,当你阅读《诗经》里的篇目时,有些语言时隔千年依然觉得清新、活泼、激人奋进,才是真正的国学经典,值得我们永传唱。感受之二是文学分高低等级,绝不同于民粹主义,这是文学的高贵。这种高贵它往往埋藏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不屈服于凡常的欲望,不局限于普通的人性,在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束缚之中成就中华民族的集体风骨。




        中华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更是包含着丰富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宝库,提出诸如“为政以德”“吾日三省吾身”“吾养吾浩然之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等一系列道德思想主张。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无数被世人传颂和敬仰的道德楷模,比如:忠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勤政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包拯,精忠报国、拼死征战沙场的岳飞,尽忠职守、“留取丹心照汗青”、谱写千古正气歌的文天祥。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和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是我们国人加强道德修养用之不竭的滋养源泉。




        文学的高贵在于真正处在顶峰的东西,不需要大众的热捧,不需要世俗的青睐,不被时间操控,不被政治抹杀,它的气质将会久久地散发在历史的幽香之中,受人尊敬。所以,就中国文学化而言,缺的是一种回归,缺的是深入土壤延续血脉,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华人民的精神实质,激发一些本质的深刻的需要被唤醒的意识。眼下阅读余秋雨教授的《中国文脉》,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当代的“国家精神”,有助于我们知道“国家精神”到底在哪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