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武功县近代名人

  • 覆水难收
楼主回复
  • 阅读:251961
  • 回复:3
  • 发表于:2015/1/21 16:48:5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张尚谦](1871—1928)字子益,号晦斋,本县大庄南立节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解元,三十三年(1907)全国考选一等,择为云南知县,因母年老未赴任。平生谨行慎言,学贯古今,特长书法,县内碑文、牌匾多系他手。光绪未年,应知县高锡华之邀,撰修《武功县乡土志》,省上大员称赞“武功志书甲天下,今乡土志,弘扬了康对山武功县志的风采”。与其弟相倡和,著有《同怀堂时文相助集》、《奉天吟草》、《养晦堂诗稿集》、《感慨词》、《武功县乡土志》等。

  [张尚龄](1873—1932),字梦锡,尚谦弟。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兄尚谦同榜举人,授度支部库藏司主事。为官简朴,反对奢侈。辛亥革命成功后,即休致归里,隐居商肆20多年,种花赋诗,缄口于政局。不但善文,而且书法隽秀,与其兄比美,武功人以苏东坡兄弟相许。著有《棠棣联吟》一卷、《咏史诗》二卷,与尚谦合著《时文相助集》二卷、《养晦堂文集》等。

  [马逵](1876—1918),字汉功,武功镇南关绿野堡人。出身贫寒,身材高大,为人豪侠任性。清末任县衙三班总管,是衙门内颇有权势的人物。早年与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云山过从甚密,一同加入“哥老会”,并成为武功哥老会首领。宣统三年(1911),西安光复后,本县人张丙寅、郭仁甫,奉秦陇复汉军政府命,回武功会同焦易堂、张仲良等人,共商光复武功大计。马逵受张云山之约,欣然与革命党人合作,促使县衙包括知县易国勋在内的官佐杂役做出正确抉择,于农历十月三十日,由县署领头挂起“兴汉灭旗”白旗。接着学校、商店、居民等纷纷效法,家家挂起白旗,表示反正。武功光复后不久,时任秦陇复汉军兵马都督的张云山前来视察,对武功光复和马逵本人大加称赞,当面赠马逵双刃短剑一把,并任命其为“西路督察”。马逵亦明确表态,一定效忠革命,这对稳定时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民国3年(1914)4月5日,河南白郎起义军从周至县欲北渡渭河,经武功向乾县进发时,县城富商、大户以及官绅、民众等恐遭纷扰,倾城惶惶。此时,马逵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自一人前往渭河边请见白朗。至时,用哥老会暗语接谈,并赠送犒军银一万两(一说银六百两,鸦片一千两),望起义军绕城过境,白朗爽快地答应了。马逵回县讲明会见经过,商、绅均表赞同,遂纷纷解囊,凑足银数,待义军近城时,马逵偕绅商代表,携银亲交白朗,白朗即率军直趋乾县,在武功境内秋毫未犯。民国5年(1916)5月以后,陈树藩背叛陕西革命人,投身了北洋军阀政府,任陕西督军。武功在陈军控制之下,马逵竟凭借陈军势力,把持县政,引起了张仲良、李向荣等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张、李等遂不避艰险,联合“反段倒陈”党人,积极组织武装,开展斗争。对此,马逵不但不幡然改悔,反多方招买亡命之徙,与革命党人抗衡。民国6年(1917)除夕,张仲良和李向荣率民军围攻武功县城,经过激战,马逵终于不支,民军从南门攻入,马逵随残卒从北门仓皇出逃。民国7年(1918)冬,马逵又奉陈树藩军张鸿远部之命,打算配合张部抢占乾县县城。当马逵之众途经乾县朱家村时,遭靖国军一路司令郭坚追击,马逵被杀,其众溃散。

  [焦易堂](1879—1950)又名希孟,本县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后又入北京中国公学政法科学习。清宣统元年(1909),在陕西自治研究所学习,毕业后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任武功县劝学所所长,常往乡村演说,主张人民自治,提倡男女平等,劝导妇女放足、男人剪发辫。宣统三年(1911),与张仲良等革命人士,领导武功光复。嗣后参加陕西新军,在张凤翙大统领行营任参军,参加抗击清军残余的战斗。

  辛亥革命后,焦易堂在陕西都督府供职,任陕西同盟会干事,后被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和国会议员。先后断然拒绝袁世凯、曹锟等人高官厚禄的引诱,致力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反曹贿选、策应北京政变、迎孙中山北上,参与北代战争。还将自己的儿子步辕从上海派回陕西,参加靖国军起义。步辕后在岐山战斗中捐躯。民国5年(1916),焦易堂在上海谒见孙中山后,奉命秘密来往于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开展斗争。民国8年(1919),焦在广州护国会工作,次年任北方军事特派员,随后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在河南省曾聚资印发《三民主义》20万册,极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孙中山对他给予了高度赞扬说:“易堂兄,秦中杰士也,为国奔走有年,于民国创建颇有功焉。其为人也,端直温厚,不类近世子。”还指出:“经画西北,具见周详,毅力热忱,殊堪嘉尚。”民国14年(1925),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焦易堂参加了守灵、护灵、送灵等殡葬活动。民国15年(1926),任北伐第二军宣慰使,促使冯玉祥、岳维峻等出师响应,使北伐取得重大胜利。民国17年(1928)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年(1930)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民国22年(1933)与戴季陶、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力主发展大西北教育事业,振兴农业,以济民生,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前身)。并先后在本县河道地区捐薪俸,办起民生小学和民生中学。主持举办了全国首次武术考试和表演。民国24年(1935)出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坚持正义,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还政于民。为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于民国30年(1941),被迫辞去院长职务。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焦易堂对此非常反感,曾说:“蒋介石违背中山先生遗训,所作所为,全出一己之私”。民国35年(1946),焦易堂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民国38年(1949)去了台湾,1950年10月20日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焦易堂酷爱中医学,极力提倡发扬中华中医药,保存国粹。他曾被聘任为中央国医馆馆长数十年,提出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力主中西药结合,拟定中医药发展方案。他主持国医馆不仅逐步建立起各类研究委员会,创办了中医药杂志,编辑出版了部分中药教材,而且在各省市和国外华人居住地区建立起国医馆支馆。一些省市还办起西医学校。抗战期间,他先后在南京设立中医救护医院,创立中国制药厂,开办中医医务人员训练班,为战时服务。从民国7年至12年(1918—1923),孙中山先后发给焦易堂的阅件、批复、委任令现存者23件,信札5封为孙中山亲笔所写。民国7年(1918),孙中山还为焦易堂的父母撰写了行事状。

  [张师渠](1867—1932),字仲良,本县南仁乡人,清末廪生。后在三原正谊书院深造后留院。张赋性豪迈,且又精于医术。曾以行医为名,遨游各地,广结豪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省、县官吏偕军警以查禁烟土为名,在薛固、普集地区肆意勒索敲诈,闹得人心恐惶,怨声载道。张仲良闻讯赶到薛固水渠村,暗中鼓动村民聚众斗争,当面痛责其殃民罪恶。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张仲良在泾阳参加陕西起义计划秘密会议,主持成立了武功同盟会,自任会长。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后,张仲良联络革命同志,策反县衙实权人物马逵,于农历十月三十日宣布武功和平光复。不久,清廷残余甘军反扑,凤翔、乾州告急,张仲良和革命党人率领武功民团1200人,分两路驰援获胜,受到西安秦陇复汉军政府的嘉奖。民国元年(1912),张仲良被选为省临时议会议员。民国3年(1914),陕西被北洋军阀控制,张仲良以行医为名,改装束变姓名,匿居西安联络革命同志,开展讨伐窃据陕政的军阀。民国6年(1917)腊月30日晚,在武功战斗中,其长子张世安壮烈殉难。1918年于右任总司令特派他为靖国军驻四川代表,兼陕籍讲武堂留川学生总监、靖国军红十字会会长。民国11年(1922),奔走陕北、河南间,极力消除杨虎城和胡景翼的积怨,促其团结,扩大北方革命势力。张仲良一生热心于国民革命事业,不计个人功利,每临大事,能高瞻远瞩,被西北民主人士尊为长者。民国20年(1931),中央国医馆成立,焦易堂特聘其为理事。民国21年(1932)10月11日,病逝于西安寓所,终年65岁。民国23年(1934)12月5日在西安设灵堂举行公祭,国民党中央和省上要员,皆采取不同形式表示悼念。

  [陈奇武、黄彦文]陈奇武(1904—1933),本县魏公乡(今苏坊乡)蔚村人,黄彦文,南仁乡赵村人。陈、黄两人于民国18年(1929)3月,受中共陕西省临时省委西路巡视员陈云樵的指示,分别从西安回武功开展武装斗争。陈奇武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武装队伍,活动在武功、眉县一带,不久,发展到300多人,编成一个团,自任团长;黄彦文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武装队伍,在武功境内活动。同年12月,攻打周至县城时,陈奇武被任命为第二支队队长主攻西门;黄彦文被任命为第三支队队长,主攻西南门。攻城失利后,陈奇武在眉县槐芽、南山一带打游击;黄彦文率部北渡渭河,在兴平、乾县、武功一带与冯玉祥部辗转斗争。民国19年(1930)4月,陈奇武接受氵开陇游击司令甄寿山的改编,被任命为“西北讨冯军”第一路第七师师长,驻守兴平,并代理县长;驻乾县临平镇的黄彦文部改编为“西北讨冯军”,黄任师长。民国22年(1933),陈奇武被冯军俘虏。遇难于西安习武园。黄彦文遭冯军追击,于民国19年(1930)3月不幸牺牲,队伍随之解散。

  [李向荣](1881—1918),字蔚亭,今薛固乡仄楞堡人,清末廪生。后在西安师范学堂加入革命组织,从事秘密活动。与张仲良、焦易堂、胡景翼等革命人士往来甚密。辛亥革命后,李向荣积极响应秦陇复汉军政府号召,在武功倡办民团,支持革命党人光复武功。清宣统三年(1911)秋,清廷残余反扑,凤翔、乾州同时告急。李向荣与张仲良率部驰援乾州,身先士卒,勇敢冲锋,取得胜利,稳定了关中西部局势,受到嘉奖。民国6年(1917),李向荣奉焦易堂命,前去北京向蔡锷密报陕西反袁形势,险遭暗杀。回武功后任西路征讨使,与桂应南、于老八组织700多人编成三个营,自任总指挥。同年(1917)腊月攻克武功城。时民间有“李向荣、真能行,扛着谷杈打县城”的歌谣流传。民国7年春(1918),在岐山战斗中不幸遇难,终年37岁。是年冬革命党人在岐山县东门外为其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左思明、左信]左思明(1879—1927),左信(1882—1927)武功县河道乡河大村人。两人幼年上过私塾,思明在长宁街作小本生意,因苛捐杂税,生意萧条而停止。左信对修理眼镜有套精巧技术,人称“眼睛客”。二左为人侠义,有胆识。民国14年(1925)迫于时局动荡,二左组织本村“硬团”,思明任大法长,左信任二法长。次年,“硬团”组织扩大到长宁、贞元两镇许多村堡,积极投入与盘据在武功地区的党海楼军作斗争,帮助不少村堡成立了农民协会。民国16年(1927)3月,左思明、左信经吴德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领导的“硬团”称北团,与杨致和领导的贞元等地的南团遥相呼应,抗击党海楼军,取得多次胜利。同年5月,左信中党海楼军*计,在和谈中遭杀害,时年40岁。同年9月9日,思明率团在河道村公葬左信时,突遭党海楼军袭击,于13日遇害,终年35岁。

  [马屏西](1881—1938),字振烜,本县南庄(今属杨陵区)人,清朝末年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入省立西安师范学习,民国3年(1914)于省立西北大学法政科进修。由于时局动荡,曾一度回乡任塾师。学识渊博,精医术,经常为人治病,凡遇孤贫者,义务应诊,誉满城乡。民国14年(1925)被举为杨陵区绅,民国15年(1926)任武功县采买局长。民国17年(1928)秋,任陕西省救灾会武功分会主任,同时受委托组建修志馆,编撰《武功新志》。民国18年(1929)后,本县连遭特大荒旱,马屏西联合乡绅数人,多次向省政府及“上海救生会”、“华北华洋义赈会”和“陕西省赈济会”等慈善团体痛陈灾情,请求急赈。赤诚为民之心,感动了上述组织,多次来武功发放赈款40多万元(银元)。民国22年(1933)5月,马屏西任县临时防疫处诊治注射医生,坚持中西医结合,救死扶伤。民国24年(1935)5月任修志馆长,苦熬数载,成稿九册(未付印)。民国25年(1936)8月,受命筹建县图书馆,任主任委员,曾历尽艰辛。民国27年(1938)10月28日病逝,终年58岁。后由焦易堂撰文,本县书法名家书丹,树碑茔园,使其功绩不灭。

  [吴德印](1894—1950),又名全成,今河道乡皇甫村人。幼年酷爱医学,行医乡间,遇穷人分文不取。为人正直,热心公益事业。民国15年(1926)被村民举为里绅,不久辞去。同年秋,在乾县国民党部作庶务,10月经曹碧轩和张含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武功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6年(1927)1月,中共乾县特支派吴德印回武功开展地下工作。他在筹建黄甫小学的同时,发展了一批团员。同年3月成立共青团皇甫村特别支部,7月成立中共皇甫村支部,任党团书记。指导“硬团”抗官府,打驻军,剿匪斗恶。帮助河道、南可两村成立农民协会,引导农民走革命道路。1927年4月,河道村“硬团”遭镇压,中共党团组织被破坏,德印与组织失去联系之后,默默从事教育工作。1937—1947年,吴在长宁镇小学任教,后任校长,曾多次组织师生上街游行示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50年2月19日病故,终年57岁。

  [张咏房](1883—),又名鸿翮,武功镇后街人。为人耿直豪放,不阿谀权贵,学识渊博,见解高超。民国13年(1924),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深受学生爱戴。民国16年(1927),由原陕西都督张凤翔举荐,任国民联军营长,与北洋军阀转战在商洛一带。民国18年(1929),在焦易堂推荐下,任中央立法院书记官。民国20年(1931),杨虎成任陕西省主席时,素闻张的为人,遂委其为镇坪县长。他上任后,极力压抑土豪势力,亲率团队围剿土匪,谋求地方安宁。民国26年(1937),任本县常备队大队长。县长刘兴沛借供应军需之机,从中鲸吞巨款。张咏房当众揭发,并在县政会议上,据理斗争,被强行拘捕,后释放免职。民国28年(1939)任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对县长张震南吞没军麦价款,及其他贪污罪行,在县政会上揭发,并向省政府和专员公署控告,免了张震南的职务。民国32年(1943),任武功中学校长,后又选为省参议员。民国37年(1948),出席省参议会时,揭发了县长刘璋琨在武功贪赃枉法的罪行,刘恨之入骨,曾几次派人暗杀,险遭毒手。为了打击贪官劣绅,张咏房曾卖掉自家水地60亩,以作资费,坚持到底。建国后,张咏房向人民政府如实讲清了自己的历史,受到表扬。

  [苏彦荣](1909—1955),又名剑峰、硕宾,本县观音堂乡张寨南堡人。民国16年(1927),就学于西安第一职业学校。19年(1930),在马青苑部当兵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王泰吉骑兵团特委书记、中共雩县县委书记、游击队政委兼队长等职。22年(1933)9月被捕,判12年徒刑,25年(1936)“西安事变”后出狱。获释后,苏彦荣继续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民国26年(1937)初,他以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的身份,秘密活动于武功、扶风、岐山等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恢复、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培养了不少人才,先后三次向党在泾阳县云阳镇开办的干部训练班和栒邑县看花宫训练班分部选送了7名党员。民国30年(1941),苏因病在家休养,病愈后同组织失掉了联系,但他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积极联合群众和开明士绅,公开反对贪官污吏。于民国30年(1941)、民国32年(1943)先后告倒了贪污受贿、纵恶害民的县长马千里和张震南。民国33年(1944),又揭露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白又宜吸食并贩卖鸦片、*淫妇女的罪行,使其不得不离开武功。后在同保长魏同善的斗争中,反被魏以共产党分子迭次向县警察局密告,使其于民国35年(1946)12月被拘捕。在关押中,苏经不起严刑拷打而变节。民国36年(1947)。苏彦荣在小学教书时,又加入了国民党。建国后,任粮食交易所干事。1955年7月,中共武功县委组织部对其历史问题作了审查结论:苏虽系脱党(中共)自首又加入国民党,但无其他活动,故属历史清楚,政治上别无问题,并向本人作了宣布。两个月后,苏彦荣因故身亡。

  [高子时](1922—1948)本县河道乡田井村人。幼家贫,无以为生,流浪至西安,被华洋义赈会和社会人士捐助所办的慈善事业——西安孤儿院收养。孤儿院实行半工半读,即所谓亦养亦教,使被收养者能有一技之长,成人后可独立于世,自某生路。民国30年(1941),院方送高子时入凤翔师范就读。民国31年(1942)秋,子时与几位同学一起,辗转到了延安,并加入共产党。民国32年(1944)受中共指派,他以兴平县马嵬小学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民国34年(1945),他又考入西安技艺师范学习。民国35年(1946)四月,马嵬坡小学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在西安北大街被捕,入北院门保安司令部监狱。在狱中,高子时经受了坐老虎凳、往鼻子灌辣椒水、长时间吊打等酷刑折磨,他坚持不吐实,经受了考验。民国36年(1947)6月,子时被转移到西安市太阳庙门至善巷政治犯监所。在监所,子时利用其在技艺师范学到的能歌善画本领,不时偷偷为难友唱陕北民歌。以减轻伤痛,鼓舞士气。又不时为看守兵绘画,换得他们对难友的些许宽容。民国37年(1948)冬,高子时等一批革命志士被蒙上眼睛,反铐双手,押上卡车,在耀县药王山下被国民党枪杀,就义时年仅26岁。建国后,中共武功县委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蒋友尊](1891—1956)武功镇东街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国17年(1928)任西安女子师范教育主任,民国21年(1932)任省教育厅视导。民国25年(1936)任南京金陵女子中学校长。民国29年(1940)回县,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并任校长。蒋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任县立初中校长时,掩护在校进步师生、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建国后,蒋友尊历任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和县中副校长,受到党和政府的信赖。1956年秋病逝,终年65岁,武功县人民政府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马秉刚](1890—1965)。字毅生,武功县大庄乡张堡村人。曾在西安政法专科学校、西安理智研究所、西安陆军讲武堂上学。民国8年(1919),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深得师生敬仰,毕业班学生曾联名以“畏威怀德”匾额相赠。民国17年(1928)被师生推荐为校长。积极参加新文化宣传、妇女放足、男人剪辫的活动。民国23年(1934),应王子元之邀,参与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民国34年(1945)被县参议会选为副议长。

  建国后,马秉刚先后在县文化馆和陕西省武功农林学校工作。1965年4月应邀参观宝成铁路秦岭工程,1957年5月随团赴京参观农业展览会,同年8月参观革命圣地延安。曾写诗抒怀、热情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又是武功有名书法家之一,以楷、隶书见长。于1965年6月病逝,终年76岁。

  [杨有谦](1923—1978)湖北襄樊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民国35年(1946),由武汉大学转入西北农学院农经系学习,积极反对西农迁校斗争。解放战争中,踊跃参加护校活动。1950年经省农业厅派遣,在新农具推广站武功点主管业务,后任武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54年县农林水牧局成立,出任业务副局长、主持推广“碧玛1号”、“6028”、“丰产三号”和“小偃六号”优良小麦品种,使全县小麦连年增产,1954年武功小麦单产居全国前茅,被中央授予“小麦丰产县”称号,杨有谦功不可没,1957年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又大力推行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使武功水稻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500公斤。根据24节气研制的“武功农作物栽培罗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方便,著有《小麦栽培》一书。

  60年代初,中央确定杨凌公社为“农业四化”示范重点后,杨被任命为业务负责兼杨陵公社副社长,1968年蒙冤下放县农场劳动改造,编写出《水稻栽培》小册子,成为当地水稻增产的指南,1973年,其历史问题得到澄清,1978年5月9日因晚期胃癌病逝,终年55岁,县上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韩克宁](1914—1990)原名宗昌,大庄乡北韩家新堡人,民国21年至23年(1932—1934)在西安省立第一中学上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反对戴季陶活动,并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民国24年(1935)考入省立西安师范,翌年,被选为武功县学生救国会主任,组织同学开展抗日宣传和游行示威活动。1938年5月4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在瓦窑堡抗大三队任政治干事、工作勤奋、劳动积极,被评为劳动模范。1940年7月又入冀中抗大三团学习,为模范党员,荣获“建军骨干”奖章一枚。1941年,先后在普察冀四分区四大队任政治指导员,1942年4月在晋中抗大二分校被选为模范政治工作者。同年5月反扫荡中在衡水县被捕入狱,坚强不屈,后被党组织营救归队。嗣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第七、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六十年代,从事军事院校领导工作,为军医大学的建设付出了心血。1985年7月离休,1990年1月21日病故于上海,终年76岁。
  • 雪山白梅
  • 发表于:2015/1/21 19:40:19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一代枭雄
  • 发表于:2016/6/5 0:26:31
  • 来自:陕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向先贤们致敬!
(0)
(0)
  • 东坡居士
  • 发表于:2017/6/30 11:26:21
  • 来自:陕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