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对比阅读,各取所需

  • 大海
楼主回复
  • 阅读:588
  • 回复:0
  • 发表于:2023/12/16 11:01:1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武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对比阅读,各取所需

一·柳宗元《三戒》借临江之麋讽刺那些依靠主子张牙舞爪的人。这些人十分可怜,我字当头又不知别人。借黔之驴讽刺那些位高权重的无能之辈,貌似强大实则并不可怕。驴不知彼也不知己,可悲。借永某氏之鼠讽刺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之人,告诉人们仗势胡作非为是不会长久的。鼠窃时肆暴,可憎。

二·咏梅诗词,各有特色,正如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说的那样:“乱花渐欲迷人眼。”李商隐的《忆梅》是早秀先凋之梅,让人神伤。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以梅自比,感叹人生,使人看到了一个走自己路的寒士,“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一个被梅感化的形象,“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使人看到了一个绝伦之人,高雅之士。王冕的《墨梅》借梅自吟,表明了人生态度,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强调了操守志趣,一身正气如梅一般。这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通过赞梅,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俊美而坚韧的战士形象,抒发了英勇无畏藐视一起困难的情怀,这就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五支大笔,五种感受,五种情怀,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三·我们知道,秋风常含凄凉衰落之意。战国楚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作者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的景象,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宋玉悲秋,这便成为吟咏伤秋别离寄怀之典。悲秋,不仅是文人雅士鸣不平的寄托,也是他们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刘禹锡的《秋风引》借秋风来感叹际遇,抒发悲情,表达归心。按理是秋风不可闻,而作者却写道:“孤客最先闻。”曲笔为之,含蓄耐品。苏颋的《汾上惊秋》,一个“惊”字,惊时令、惊仕途、惊国运、惊生命,伤感、忧虑、寄托,全都无可奈何,所以“秋声不可闻”。都是借秋抒怀,刘禹锡的秋“最先闻”,苏颋的秋“不可闻”,相同的形象,不同的表述,需要读者认真体会。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描绘出清新明丽的秋景图,表现出了太平盛世下的欢乐心情,由此想到了“佳人(仙人)”,感慨万千,“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叹息人生短暂,和他的祖先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相比,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刘邦求贤,刘彻求仙,乐极生悲。这个“悲”,又和刘禹锡、苏颋的“悲”完全不同,毕竟是皇帝之悲。

四·我们知道,从古到今,花因为美丽纯洁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当人的精神没有寄托时,在花这里找到了归宿。对于花,他们总想说些什么。这样看来,花是文学的灵魂,人的化身。花已不再是花,而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犹如庄周梦蝶一样,没有人能够忽视它带给人的感悟。比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因爱而寻,因寻而得,因得而醉,因醉而“倚树沉眠日已斜”,不能再赏花了。然而,酒醒“更持红烛赏残花”,散发着凄美之感,表达了爱花之情。苏轼的《海棠》写出了痴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现出了喜爱与呵护,蕴含着孤寂,看到了洒脱,活出了自我。李商隐与苏轼,同样写花,一个凄美,一个洒脱,这是二人的经历和胸怀所致。我们再看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不是在花落之后才知道惜花,而是在花盛开之时便想到红衰香褪,所以,“夜惜衰红把火看”。真是《古诗十九首》中说的那样:“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惜花之情再现,花残之后的心情不言而喻。这不是凄美,也不是洒脱,而是珍惜。这种珍惜,比李商隐苏轼二人更高一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叙述了归隐后的情趣和感受,反映了他对官场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暗含着忧愁和无奈,流露出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又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消极思想不可取,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使人们看到了唇亡齿寒、同宗也会相残的现实,引用《周书》的话,告诫统治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馨物”。这一民本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七·重阳为秋节,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于是,人们结伴登山去“辞青”,在郊外饮酒。“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因为是辞秋,所以常常抒发悲秋之情。而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却写道:“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表现出豪迈乐观的情绪,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勇气。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兄弟情义,构思巧妙,犹如杜甫在《月夜》中写的那样:“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犹如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那样:“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圆”。杜甫的《九日(五首其一)》是抱病独酌而不能酌,面对远方,瞩目遐想:“弟妹萧条各处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思亲伤时糅合,忧国忧民同在,不愧为诗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写道:“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写出了享受中的眼泪,失意中的快乐,旷达中的苦涩。这正是旧时代文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多忧,生死无常。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写出了远眺的秋景,抒发了“但把清尊断送秋”的感情,感叹“万事到头都是梦”,所以,过好当下才是真,使他兼济天下抱负变成了独善其身的玩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都是以“重阳”为话题,伟人毛泽东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王维思念兄弟;杜甫忧国忧民;杜牧享受快乐中的苦涩,认为生死无常;苏轼感叹“万事到头都是梦”,过好当下才是真。时代不同,心胸不同,境界不同。

八·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告诉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悲喜是人之常情,而真正的仁人志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变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这是难能可贵的。范仲淹在《灵乌赋》中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所以,元好问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景奇感慨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借景言志,鄙视那些争名逐利者。

十·郦道元的《三峡》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四季风貌,水清、木荣、山峻、草茂,这些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激发人们想象和联想,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史高座    2023·12·15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